2025年5月14日,一场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盛会——中北大学“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班”成果展示研讨会在中北大学盛大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众多非遗领域专家学者,共同见证非遗传承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多元路径”以及“新时代非遗数字化与技术赋能”两个议题开展了深度讨论。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困境,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站在文明演进的历史维度,非遗活化本质是文化生命的延续与新生。当3D打印技术复原出失传的青铜铸造工艺,当量子计算机模拟出古琴音律的数学之美,我们正在见证传统文化与未来科技的深度交融。这种交融不是简单的技术嫁接,而是文明基因在数字时代的重新编码。非遗活化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人类文明保存多样化的生存智慧,在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守护文化灵性,这正是我们探索多元路径的根本意义所在。
同时,非遗数字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记录与保存。以往,许多珍贵的非遗技艺和文化表现形式仅靠口传心授、代代相承,面临传承断档、资料散失的风险。而如今,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险箱”。通过高清摄影摄像技术与、3D 扫描与建模技术等等对非遗文化与产品进行技术赋能,让这些跨越千年的艺术瑰宝得以突破时空限制,供后人随时欣赏研究。新时代下,非遗数字化与技术赋能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在保护好非遗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非遗搭乘数字化快车,在技术赋能的轨道上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传承非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它不仅关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更对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未来,中北大学还计划持续开展此类研修培训项目,不断探索非遗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为中国非遗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一审:赵 婧
二审:王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