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声带放平,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进一步体会深呼吸、基音共鸣和讲话。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是一样的程序,也即一样的呼吸,一样的起音;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 --------- 《铁蹄下的歌女》 1. 作品简析: 《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雨儿女》的插曲,作于1935年,许幸之作词。许幸之生于1904年,著名画家,导演,作家,美术评论家,教授。早年留学日本。1929年回国,担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科主任,并和江丰,蔡若虹等组织时代美术社,成立左翼美术家联盟,并被选为美联第一任主席。1959年以后在中央美术学院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恢复中断已久的油画创作。在80年代,中国美协,中国影协,中央美院曾联合举行了许幸之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 聂耳(1912—1935),原名守信,字子义,生于云南昆明,大革命时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8岁到上海,从事作曲学习与创作,曾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3年在创作上初式锋芒。创作年限虽不长,但在两年中为八部电影,三出话剧,一出舞台剧写了20首主题曲或插曲,还有其他声乐与器乐作品达四十余首。1935年经日本,准备去苏联留学,不幸因游泳溺水身亡。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是我国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风雨儿女》这部电影,由田汉编故事,夏衍写台本的一部作品。表现了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从象牙之塔冲出来奔赴抗日前线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除了现在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主题歌外,还有这首插曲《铁蹄下的歌女》。通过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被欺压,被凌辱的歌女的血泪控诉,表现了她们对日寇和国民党卖国政府的仇恨与反抗;表现了她们满腔的爱国热情。歌曲委婉,哀怨,柔弱中蓄积力量,曲调悲愤,凄厉,痛苦中蕴含抗争。 2. 艺术处理: 这是一首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独唱歌曲。第一段前两句气息悠长,旋律婉转抒情,直接倾诉着歌女们满怀不幸与痛苦的哀叹。后两句节奏紧缩,带有朗诵性旋律的抒发,使字腔结合的音调发出了歌女们心中的不平与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与控诉:“谁不知道国家将亡,为什么被人当作亡女?”演唱这段时,首先要把握好历史背景,设身处地体验并进入角色的规定情景。第二段相反,宣叙性的音调在前,抒情的音调在移后,使前面字字血,声声泪的凄楚、辛酸与后面的舒展、伤情和被迫哀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尝尽了人生的滋味,舞女是永远的漂流”这两句更为有力,更为感人。演唱这段时,要承前启后地把歌女心中的不平与愤恨进一步的抒发出来,并注意后一句旋律虽下行,但声音却不能虚而无力,做到声高音不炸,声低音不虚,以表达歌女心中的凄楚与辛酸的处境。第三段仍用前两段的音乐素材。前两句“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已不是愤愤不平的呐喊,而是以自身悲凄遭遇向旧社会发出抗争的怒吼!并向世人提出令人深思的强烈警示。演唱时气息要饱满有力,字音在行腔时力求准确、清晰。紧接着,乐句旋律突然延长,音乐达到了高潮,歌女内心的哀叹“可怜是铁蹄下的歌女,被鞭挞的遍体鳞伤!”让人们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歌女”的控诉,而是整个中国人民正在遭受着日寇等“铁蹄”摧残、压迫、蹂躏的现实!蕴含着有力的控诉和悲愤! 3. 演唱要求: 整首歌曲在演唱时,要注意深入挖掘歌曲的内在含义,用震撼人心的真情去抒发催人泪下的力量。此外,歌曲中下行音调的运用强化了悲痛、哀伤的情绪。更要注意几处过门的有力间奏不是情绪的中断,而是拨动歌女心弦、激发歌女心中忧伤与不平的伴奏,而且不要在间奏处中断演唱的情感力度,并注意每句的延长拍的时值,做到“音停气不停”的整体贯穿,使歌曲能圆满完整地得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