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主科

  电子教案

 

20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简述》教案

 

 

授课题目

20世纪中国歌剧的发展简述

授课时间

第11周

班级

二年级

授课对象

声乐学生

课时

45分钟

授课方法

讲授、多媒体

了解并熟知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脉络;并对不同时期的作者及代表作进行分析;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歌剧及人物形象,从而掌握其音乐和声乐演唱风格。

教学重点

掌握三个发展期中所诞生的歌剧代表作品的音乐及声乐演唱风格。

教学难点

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探索,感受音乐塑造的人物形象,结合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教材选用

中国民族声乐教材

 

 

 

 

 

 

 

 

 

 

 

 

一、20世纪中国歌剧初期

  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歌剧逐渐形成并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是中国歌剧创作的开拓者黎锦晖,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改名明月歌舞剧社),编创并逐步形成了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它基本上具备了歌剧的一些主要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型。以上时期的中国歌剧,以学习、吸收欧洲歌剧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为起步,不可避免地带有模仿的痕迹,手法也较为单一。但其中大多数都表现出作曲家们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中国化”的尝试与追求。

二、20世纪中国歌剧中期

在这一时期,大型歌剧《白毛女》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使人看到了中国歌剧崭新的发展道路。

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们在民间音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在音乐体裁上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形式方面,以西洋乐器为主并加入民族乐器。《白毛女》的创作成功,推动了当时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

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三、20世纪中国歌剧末期

198612,在长沙举行了全国歌剧交流演出。这标志着歌剧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歌剧的创作也走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

首届中国艺术节是又一次中国歌剧的大汇聚,全国各地也上演了当时创作的一些优秀剧目和探索性剧目。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型歌剧《原野》(金湘作曲),它们以饱含的情感,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作曲家金湘在这部歌剧中较多地使用了宣叙调的形式,采用多调性思维与旋律片段相结合的原则,使宣叙调在同步调性的游移中进行了纵向的叠置和横向的延展,同时注意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并借鉴了戏曲念白和古典诗词吟诵的方法以及说唱音乐中的形式,赋予了宣叙调以中国特色和多样性的神采吼多种技法的勾勒使得《原野》的音乐更具有戏剧表演力,使人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接受着曹禺原作所释放出的美。

作为歌剧中以戏剧性为主的声乐形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原野》中难度较大的咏叹调、宣叙调,无不要求演员要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能力。歌剧演唱家万山红塑造的金子形象光彩照人,她运用美声唱法,出色地完成了所有唱段中的高难技巧。

1992l,歌剧《原野》走出国门,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首演,获得巨大成功。美国的《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同时发表长篇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演出的成功。中国艺术家凭着自己真正的艺术实力,毫不逊色地进人了西方歌剧艺术宫殿。正如《华盛顿邮报》所指出的,“它的演出完全称得上具有历史意义”,歌剧《原野》在海外的演出成功,标志着中国歌剧开始走向世界,这在中国歌剧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业

 

 

关闭窗口